【工作研究】浅谈《资治通鉴》里的审计思维
时间:2025年04月30日浏览次数:10
《资治通鉴》作为史学巨著,它不仅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更是一部经世致用的政治教科书,其中关于经济管理、官员监督等方面的内容,折射出古代审计思维的光芒。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在维护国家财政秩序、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以及监督官员廉洁奉公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资治通鉴》中的审计思维,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审计制度的发展脉络,为现代审计理论与实践提供历史镜鉴,促进现代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
一、《资治通鉴》中审计思维的形成背景
(一)政治体制的需求。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与政权稳定,需要一套有效的经济监督机制。君主需要了解国家财政状况,确保财政收入用于维持统治机构运转和国家建设;同时,要监督各级官员的经济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和贪污腐败,威胁统治根基。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监督手段,应运而生,并在政治体制的需求下不断发展完善。
(二)经济发展的推动。随着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国家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为了保障经济秩序正常运行,合理分配财政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对审计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例如,在商业繁荣的宋朝,商品交易频繁,税收种类增多,为了准确征收商税,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经济监督,审计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对审计思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引导官员廉洁自律;法家则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主张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这种文化传统使得古代审计思维在发展过程中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形成独特的审计理念与制度。
二、《资治通鉴》中审计思维的内涵
(一)财政收支审计思维。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历代王朝对财政收支的审计极为重视。财政收入方面,着重审查田赋、商税、盐铁专卖等各项税收的征收情况,确保税收足额征收,防止地方官员隐匿、截留税款,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例如,汉朝时期,中央政府定期派遣官员到地方核查田赋征收账目,与地方上报数据进行比对,一旦发现差异,便深入调查原因,对违规官员予以惩处。财政支出审计同样严格,主要关注军费、官俸、公共工程建设等支出项目。审计人员仔细审核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杜绝浪费与贪污现象。如唐朝修建宫殿等大型工程时,对工程预算、物料采购、人工费用等进行详细审计,防止官员在工程建设中谋取私利,保证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官员经济责任审计思维。对官员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审计,是《资治通鉴》审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官员肩负地方经济发展、财政管理等重任,其经济行为直接影响地方民生与国家稳定。通过审计考核官员在税收征管、财政支出、经济政策执行等方面的表现,作为其升迁、奖惩的重要依据。例如,宋朝实行磨勘制度,对官员定期考核,其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关键环节。考核内容包括地方财政收支是否平衡、税收是否合理征收、是否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若官员在经济管理上存在失职、渎职或贪污行为,将受到降职、罢官甚至刑罚处罚。这种审计思维促使官员在其位谋其职,积极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三)重大工程审计思维。古代大型工程建设,如水利工程、长城修筑、宫殿建造等,往往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成为审计重点对象。从工程规划阶段开始,审计人员就参与其中,审查工程预算的合理性,评估工程可行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物料采购环节进行监督,防止采购人员虚报价格、收受回扣,确保采购的物料质量合格、价格合理。同时,关注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定期检查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偷工减料行为严厉打击。例如,秦朝修筑长城时,设立专门的监督官员对工程各环节进行审计,对违规者施以重刑,保障了长城工程的顺利推进与质量安全。
三、《资治通鉴》中审计思维的特点
(一)服务政治统治的导向性。《资治通鉴》中审计思维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国家政权稳定。通过审计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充足,为政权运行提供经济基础;监督官员经济行为,防止腐败与失职,维护政治秩序。这种服务政治统治的导向性贯穿于古代审计始终,一切审计活动围绕统治阶级的需求展开,体现了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政治属性。
(二)道德与法律双重约束性。古代审计思维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双重作用。在道德层面,强调官员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等道德准则,通过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教育,培养官员的道德自律意识,使其自觉遵守经济管理规范。同时,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审计实施。从秦朝的《效律》到唐朝的《唐律疏议》,都对审计程序、违规行为处罚等作出明确规定,以法律的强制力威慑官员,使其不敢轻易违规。道德的软性约束与法律的硬性强制相结合,共同构建了古代审计的约束机制。
(三)经验传承与渐进式发展性。古代审计思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经验传承与渐进式发展的特点。历代王朝在继承前代审计制度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政治、经济发展需求进行调整与完善。例如,唐朝在隋朝审计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审计机构设置,明确各审计部门职责,加强对财政收支和官员经济责任的审计力度,使审计体系更加完善。这种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古代审计思维与制度的逐步成熟。
四、《资治通鉴》中审计思维对现代审计的启示
(一)审计理念方面。现代审计应强化服务国家治理的理念,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政策实施开展审计工作。关注国家重大经济决策的执行情况,如产业政策调整、重大项目投资等,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传承古代重视道德建设的思想,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客观、廉洁。
(二)审计制度方面。借鉴古代审计制度中关于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审计程序的经验,完善现代审计制度。科学合理地设置审计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避免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等问题。规范审计程序,从审计计划制定、审计实施到审计报告出具,都要有严格的流程和标准,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此外,加强审计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审计法律体系,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审计实践方面。在审计实践中,继承古代审计注重实地调查、账目核对等传统方法的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经济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和问责机制,将审计结果与官员考核、奖惩挂钩,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监督作用。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的集大成者,其蕴含的审计思维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从德法共治到批判性思维,从系统观到底线意识,这些理念为现代审计提供了历史镜鉴。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审计人员需以史为鉴,融合“法治刚性”与“德治柔性”,平衡“风险防控”与“创新包容”,最终实现“为国而审、为民而计”的终极目标。司马光所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正是审计思维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