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工作研究】招投标审计初探

时间:2025年01月10日浏览次数:10

招投标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是保障经济活动透明、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制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串标行为频发,既损害市场秩序,也增加了公共财政的负担。串标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合谋,还经常隐藏在复杂的关系网与利益链中,增加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国家审计机关肩负着监督公共资源使用的责任,通过不断创新审计方法与技术,努力查处招投标中的不法行为,保障经济秩序与公共利益。本文从串标的特点入手,结合审计实践,总结查处串标行为的经验与启示。

一、串标行为概述  

(一)串标行为定义与表现。串标是指投标人通过串通、协商等手段操控投标流程,以事先确定中标结果的违法行为。这些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情况。1.围标:多家企业协商瓜分标的,统一抬高价格以操控中标方。2.陪标:部分企业故意提交无竞争力报价或虚假标书,配合“指定”企业中标。3.价格串通:投标企业事先商定报价区间,剥夺市场竞争性。4.标书内容雷同:串标企业的标书往往来自同一模板,存在格式相似、错别字一致等问题。  

(二)串标行为高发领域。根据国家审计机关实践,串标行为在以下领域尤为普遍。1.大型基建项目:因投资额大、周期长,往往成为串标行为的重灾区。2.政府采购项目:特别是在专业性强、评审标准复杂的项目中,容易发生供应商勾结的情况。3.公共服务外包:如教育、医疗、环境治理等项目,因质量标准不易量化,增加了操控评标结果的可能性。4.信息化工程:信息化领域技术门槛高,评审环节存在较多“灰色地带”,容易出现评审倾斜。  

二、串标审计方法  

(一)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审计机关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人工分析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审计效率。1.历史数据比对:通过多期招标数据的横向分析,发现不同企业间报价的规律性和相似性。例如,若多家企业报价始终紧密接近,则可能存在串标嫌疑。2.社会关系网络分析:运用企业股东关系、人员交叉信息和工商注册信息绘制社会网络图,揭示投标人之间潜在的关联性。3.异常值检测模型:基于机器学习技术,自动识别投标价格、投标时间等指标的异常情况,从海量数据中快速筛选出高风险企业。  

(二)实地核查与访谈。通过实地核查与利益相关者访谈,审计机关能够从细节中进一步证实问题线索。1.标书核对:查验企业提交的标书是否存在雷同、抄袭现象,或是否由同一机构代写。2.履约核实:通过检查项目实施现场、核对合同内容,判断中标企业是否具有真实的履约能力,或是否存在转包行为。3.供应链追溯:对项目采购的物资进行追溯,确认供应链是否涉及串标相关企业。  

(三)资金流向追踪。资金流向是串标行为的重要证据,通过调取投标企业的银行流水和财务报表,审计机关能够发现企业间的隐性资金往来。1.异常回款模式:中标企业将部分资金返还至陪标企业,形成经济利益分配链条。2.账目关联分析:发现投标企业间资金、债权或投资关系,证明其具有利益输送行为。  

三、串标审计思考  

(一)注重技术手段升级。审计机关需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更精细化的数据建模与分析,提升对串标行为的自动识别能力。例如,建立基于历史案例的串标行为特征库,以实现风险预警。  

(二)强化跨部门协作。串标行为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与环节,单靠审计机关难以全面查处。建议加强与纪检监察、市场监管和司法机关的协作,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打击串标违法行为。  

(三)推动制度优化。从制度层面加强对招标全过程的监管,重点包括以下情况。1.推行电子化招投标系统:实现全流程留痕,减少人为干预的可能性。2.完善评标规则:规范评分标准与流程,避免评审权力的滥用或倾斜。3.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串标企业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参与后续招标活动。  

(四)强化公众监督。通过公开招标信息、接受举报等方式,引入公众和社会组织的监督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打击串标行为的良好氛围。  

串标行为作为一种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违法行为,其治理需要技术手段、制度保障与社会监督的多重结合。国家审计机关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技术创新与规范化审计流程,有效提高了串标行为的发现率与处置效率。未来,在推动审计工作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完善法规制度,同时依托先进技术,为构建透明、高效、公正的招投标体系贡献力量。通过多层面的努力,招投标领域的串标行为将逐步得到遏制,公共资源的分配将更加公平,经济运行秩序也将更加规范。


来源:山东省审计厅 审计科研 【工作研究】招投标审计初探